台南市長參選人 許忠信 「台南物語」地方的故事

Make Tainan Great Again -迎向世界 重返榮耀

台南物語....

「鹽水故事」

1621年之前,鹽水ㄧ帶為西拉雅族居地。據明史雞龍山條記載,戚繼光於嘉靖42(1563)年破海寇後云,「忽中國漁船從魍港漂至,遂往來通販以爲常」。由此可知,魍港(布袋港)在1563年之前即出口商品到福建,而此商品應包括魍港所通連之鹽水所生產之糖等商品,此由鹽水護庇宮的歷史可得到證明。根據凃順從著南瀛古廟誌頁214對護庇宮的介紹,鹽水因臨倒風內海,有通航之便早有漢人與平埔族居住,1621年時有福建來臺商人初以「福德爺」為護土神在護庇宮現址建「福德祠」。1623年時李旦集團控制魍港、倒風內海等地,鹽水並有糖郊「崇興行」之港埠商戶者自福建湄洲迎來一尊媽祖,奉入福德祠合祀,並改為「媽祖祠」,即護庇宮開基湄洲三媽,糖郊媽。鹽水在1623年已有糖郊(糖出口商同業公會),這表示鹽水植蔗出口糖已有相當一段時間且有數家同行,與戚繼光1563年之「往來通販以為常」之說相容。
康熙33(1694)年諸羅縣成立十四庄,因為其地上已多漢人或漢原混血者居住而成漢人庄,而這些漢人庄包括大奎壁、汫水港庄,足見此十四庄土地在荷蘭及明鄭時期已開墾而多漢人居住,才會在入清10年即成庄。這些漢人包括在明鄭時期由陳漢光所攜眾來墾者。據新營市志頁3-8的記載,鄭成功將士陳漢光在1662年帶140餘戶,約600人移居來鹽水。同年,泉州人何替仔與漳州人何光翰亦入墾鹽水港堡及太子宮堡(今新營境內),再加上鹽水舊營與竹仔腳的鄭軍屯墾軍民,可見,鹽水區的明鄭時期移民相當多。
清雍正初年,鄭氏遺民范文章、何有年等獲准招墾,加上上述明鄭時期與康熙年間的基礎,鹽水在雍正、乾隆時期已漸成熱鬧市街,且於乾隆四十多年間設奎壁書院,為附近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府城與諸羅山(嘉義市)的中介站、諸羅山的外港、附近地區通厦門與泉州的貿易港,商務繁忙、商賈雲集。因此,於乾隆初期在市街周圍築建城牆,並環以水濠,裨利舟楫與防禦,因為每有民變,鹽水為兵家所必爭。
尤其,鹽水在乾隆初期最為發達,港務繁盛,泉州與厦門駛臺來運農產的船舶多在鹽水停泊,卸下陶瓷、絲布與鐵器後運農產(尤其蔗糖)返航,繁景直追安平與鹿港,市街範圍為現在的四、五倍!
然而,鹽水區繁榮所仰賴的水路要衝地位在道光3(1823)年倒風內海大量陸覆時受到嚴重影響,雖仍能賴溪流狀水道通往布袋港而成為一內水港,然而當時清政府容任月津港於光緒元(1875)淤塞,航運頓失,光緒11(1885)年更因淤積水而生瘟疫,鹽水蜂炮應運而生。光緒21(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日軍來到鹽水,留宿八角樓,兩軍交戰,造成雙方傷亡。此些因素造成鹽水繁華落盡,走下璀燦舞台,雖在日治初期仍設鹽水港廳,且有月津港、八角樓、護庇宮等名勝,但因縱貫鐵路為易渡曾文溪而取道新營與隆田,新營發展快速而取代鹽水,在日治後期成為新營郡鹽水街。
以上歷史典故、宗教慶典與名勝古蹟乃發展鹽水文創觀光產業的寶貴素材,臺南市政府需知所珍惜與善用。


許忠信--成功大學教授

  • 學經歷: 劍橋大學經貿法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立法委員、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成功大學兼任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
Share This:

Style Switcher

12 Predefined Color Skins Top Bar Color Layout Style Patterns for Boxed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