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長參選人 許忠信 「台南物語」地方的故事

Make Tainan Great Again -迎向世界 重返榮耀

台南物語....

「倒風內海與蔴荳港時代的麻豆故事」

倒風內海的位置約在今日北門,鹽水南,學甲東與北,佳里東,麻豆北,下營,新營西。大體上,從魍港(蚊港,即布袋港)進到鹽水後,轉向南,約成南北走勢。
明鄭時期(1661-1683)內海周邊開始有規模的開發,臺南府城要到嘉義(時稱諸羅山)常走倒風內海航路,所以先民移民多經海路進內海而由內海港口上岸,或再溯急水溪到下茄苳等地。
清治初期,尤其1711年到1730年爲全盛期,內海港口大大小小多達20個,運輸米、糖與菁等商品從事貿易,其中四大港為鹽水(月津)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與麻豆港。在此時期,因急水溪中上游的屯墾,溪水含沙量增加,日夜輸沙入內海,到約乾隆末葉(1795),內海中段急水溪出海口浮覆,先民墾殖魚塭並造水利工程,進入陸化初期,分隔內海為南側水域(今下營與麻豆北)及北側水域,即今日學甲紅蝦港,紅茄定與頂洲等地。由此ㄧ歷史可知,為何北門與學甲三慶里較需政府關注其雨季排水問題,因爲其以前為頂洲里,紅茄里與新芳里,包括紅茄萣,紅蝦港及倒風寮(即今日新芳)。
倒風內海四大港中之蔴荳港並非僅指水堀頭遺址所在之蔴荳港而已,因閩南人用「港」字指「港口」或「與海相通的河道」,因此,蔴荳港有主流及支流,流經麻豆區各角落,包括北勢港,新宅仔港,蚊港厝,小埤頭港,大埤頭港,港尾與海埔都是倒風內海之蔴荳港之港水流域喔。此些地方大體上在麻豆區北部,而且在清中葉之前,甚至還在海底。
由於清代以前非常仰來水運,所以,在現在南勢里北邊水堀頭ㄧ帶聚集成「蔴荳街」,乃麻豆區第一街。然而,自從水堀頭因水運不再而沒落後,麻豆庄先民搬離水堀頭端的「麻豆第ㄧ街」,移往現在的麻豆鬧區,而在乾隆末年於上帝廟與媽祖宮(護濟宮)兩座廟宇附近聚集成為新「街市」,上帝廟附近者稱為穀興街,媽祖宮(護濟宮)附近者稱為穀里街,兩街分別在道光17(1837)年被改稱為頂街及下街。這是因爲閩南人除稱北方為頂外,亦稱東方高處為頂,因此,上帝廟所在地為頂街,而護濟宮所在地應為下街。
下街現在每年中秋節期間多文旦買賣,因為倒風內海雖給我們地勢低窪,但亦給我們虱目魚、鵝鴨、小蕃茄、麻文旦等名產。麻豆文旦為中日皇室貢品,其之所以有特色乃因倒風內海於1823(道光3年)後漸漸乾涸,而麻豆北勢里為內海之緣,土地鹽分較高。以現代智慧財產權知識,其有形成如法國波爾多紅酒地理標示權(geographical indication right)的潛力,端賴政府之作為。


許忠信--成功大學教授

  • 學經歷: 劍橋大學經貿法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立法委員、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成功大學兼任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
Share This:

Style Switcher

12 Predefined Color Skins Top Bar Color Layout Style Patterns for Boxed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