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物語....
「關廟故事」
關廟於荷蘭時期,荷蘭人即已在新光里(嗊哩)建荷蘭陂儲存灌溉水。清代文獻即記載有此一荷蘭陂,例如康熙59(1720)年臺灣縣志有「荷蘭陂,在新豐里,鄉人築堤,蓄雨水以灌田」之記載。謝金鑾與鄭兼才著「續修臺灣縣志」更明確記載「荷蘭陂:紅毛築也」,以蓄積雨水灌溉。此一荷蘭陂,又稱「蓮花陂」。在明鄭時期屬關廟被稱為「小香洋民社」。稱民社乃相對於新市之「半番民」與蔴荳「番社」,而與仁德區當時的「上港公民社」一樣有較高之漢化程度。且根據清初地方志與關廟鄉志頁13的記載,關廟因明鄭時期在香洋里附近挖築大潭埤(又稱弼衣或白衣潭),為當時臺灣春耕最早之地之一,而有「香洋春耨」之景緻。
關廟區山西宮為明鄭時期新豐里關帝廟。荷蘭人時代獨尊基督教,不允關廟漢人立大廟,到明鄭時期,漢人溯許縣溪入墾,據康熙59(1720)年成書的臺灣縣志的記載,關帝廟建於明鄭時期。此廟即為關廟區山西宮關帝廟。南瀛古廟誌(凃順從著)頁250-251指出,其乃香洋子先民景仰關羽聖德,為祈求民安雨順而立廟,並將附近街道稱為關帝廟街,未久併入「舊社街」,仍稱關帝廟街,為山產集散地。1718年重建,安奉聖帝。乾隆27(1762)年臺灣知府蔣允焄斥資2000銀元重建正式廟宇,歷三年竣工。所以這個廟非常有歷史,可以替關廟形成觀光的據點。
許忠信--成功大學教授
- 學經歷: 劍橋大學經貿法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立法委員、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成功大學兼任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