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長參選人 許忠信 「台南物語」地方的故事

Make Tainan Great Again -迎向世界 重返榮耀

台南物語....

「西港故事」

由於西拉雅人不甚航海,佳里蕭壟社南邊之「西港仔」應是漢人來以後才建港。據西港慶安宮內之碑文之記載,西港乃開闢於明鄭時期,而鄭軍在西港後營地區屯墾,並設軍營。此時漢人入墾西港,有用港口與安平等地航行之必要,因此,我推側西港仔應是明鄭時期所建。因此,西港區在明鄭時期(1661-1683)所形成的鄭氏軍民庄頭,這時除了後營以外,另有慶安宮附近的西港仔。據慶安宮金大廟沿革碑誌,慶安宮可追溯至明鄭時期,因為鄭軍由蚶西港水路來到西港仔駐紮,軍隊設廟請隨行中壇元帥庇護而有庄頭。
之後,西港首度成街,而含西港仍為大港。清初府城要到西港區等地區乃由小關帝廟口藉渡船航行到直加弄港、西港、含西港等渡口。其中,西港比含西港早喪失港口功能。康熙末(1722)年,西港仍可泊杉板船(比竹筏運量大),到乾隆初年,西港已不再列入杉板船通行範圍內,乾隆10(1745)年成書的重修臺灣府志記載,西港只能泊略同竹筏運量的小船(約900-1200公斤)。此時,西港陸上交易成熟,成為濱海民番貿易中心,所以,成書於乾隆29年(1764)年的續修臺灣府志稱西港為「西港仔街」,西港首度成街了。在此乾隆末期,含西港在嘉慶年間仍為大港。甚至,我們可以說,在1823年之前,臺江內海的海運便利,學甲、將軍、佳里、西港、安定與新市的物產藉港口、西港、含西港等港口運到府城內銷與出口,府城商務繁榮。
1823年曾文溪改道後,臺江內海陸覆淤積,上述地區物產ㄧ部分改由七股國賽港出口,ㄧ部分藉竹筏經四草運到府城,府城商業地位下降,到國賽港亦喪失海運功能後,溪北平原米糖進府城的運輸受阻,府城商業中心地位漸被臺中、臺北、高雄所取代。此一狀況直在1936年建成西港大橋前身的君代橋,跨過曾文溪而獲得緩解。 然而,曾文溪號稱瞎眼蛇,走向不固定,所以需先建河堤確定河道,造橋才有意義,因此,規劃橋樑時即著手建河堤,於1935年底堤防完成,1936年君代橋才落成,此後曾文溪不再改道。
臺南府城在日治後期、1960年代及1970年代因溪北地區農工發展而繁榮,例如學甲紡織業、佳里糖業、後壁碾米業所創造的收入豐富了臺南府城的商業。今日,政府容任臺灣最寬廣的溪北平原沒落、人口外移老化,臺南府城的商業當然亦會隨之沒落而弱化,所以,府城商業要好,溪北平原要顧好!


許忠信--成功大學教授

  • 學經歷: 劍橋大學經貿法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立法委員、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成功大學兼任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
Share This:

Style Switcher

12 Predefined Color Skins Top Bar Color Layout Style Patterns for Boxed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