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物語....
新化故事
新化過去移民過程中,較早到者多選擇到溪流沿岸或有水泉的地方,例如知母義,頂山腳,下甲,英仔甲與三舍甲等荷蘭上半期開發地。較晚到達者即不得不屈就較乾旱的的區,一開始雖尚能仰賴天然降雨及地表水耕種(例如荷蘭時期下半期的甘蔗園),但其後隨人口增加,糧食需求壓力增大,農作種類漸趨複雜,人為埤坡灌溉系統的挖掘成為當務之急。所以,明鄭王國陳永華參軍從1664年起鼓勵植稻取代進口(明鄭王國初期仰賴向泰國,廣東及日本進口稻米),大目降八保因迅速漢化人口激增,很多甘蔗園被闢成水稻田,其水源需賴人工埤塘,此埤即雍正8年因老舊(經地震且霖雨一整月)而潰之大埤。此一大埤之名稱,根據新化鎮志頁492所轉述的武安宮大使公戴面具傳說,叫做月眉埤。月眉埤狀如月眉,包括武安宮前面之大使公埤,並使大目降古地名十之八九與水有關。月眉埤乃先民沿著大目降二嶺(觀音亭所在地稱二嶺街),崎仔腳(應是大目降二嶺與四嶺間三嶺之崎之下腳)與武安宮所在的四嶺(該地稱四嶺角)所挖設。換言之,新化老街從大目降廣場,經武德殿到武安宮(大使公廟)前以前在清代之前有一大使公埤。埤是清代以前人工挖的灌溉水塘,大使公埤我相信是成立於明鄭時期。武安宮的所在地稱四領(嶺)角,所以,武安宮坐山面水朝東保護漢人而與保護大目降人的虎頭山神相對。新化有很多地名如牛港公與牛稠仔都與牛有關,清代更有一群盜牛賊作亂稱黃教之亂,這些牛多在武安宮前牛墟進行買賣而形成市集。牛墟之旁有一地名稱三角湧,就在崎仔腳旁邊。崎仔腳為山崎之腳(斜坡下),位於今中山路往台南的方向。
崎仔腳與四領(領)角中間有一水流與大使公埤交會,因此,該地稱三角湧,就如同永康大灣有一地名稱三角湧,新北市三峽亦有一地稱三角湧,都是兩水交會之地。這一與大使公埤交會的水流後來被稱為"大溝頂",也就是現在新化公有零售市場通往中正路出口之中正路369巷,其原為一大排水溝,後來被稱為“大溝頂”,現在則被加蓋稱為新化衛生一號排。這一條水道在清代之前可能是大使公埤(雍正8年之前為月眉埤之一部分)的出水道,亦可能是大使公埤引大目降南溪的水入埤的水道,或時引藍公潭子(現體育公園為其一部分)的水入埤的水道,不論是出水水道或入水水道,由於其與大使公埤的走向乃90度垂直關係,因此,我相信三角湧應該就是大使公埤與大溝頂所形成的兩水交匯地。
中正路369巷形成帶狀的大溝頂市集,包括現在之公有零售市場,應該是在清代就因人口增加,大使公埤乾涸,大溝變成排水溝之後漸漸形成,日本時代蓋新化公有零售市場就是使用大溝頂的公有地。臺南很多溪,也都約同時成為排水溝,後來因為廢水過多發臭而被加蓋,例如德慶溪。新化大溝頂後來也被加蓋成為新化衛生一號排。
許忠信--成功大學教授
- 學經歷: 劍橋大學經貿法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立法委員、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成功大學兼任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