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物語....
下營故事
下營區在荷蘭時期即有茅港尾港此一蔗糖出口港,地上原住民(應是哆囉嘓族)已漸被荷蘭時期之漢人所取代,當時的漢人用發聲叫做「Omkamboy」茅港尾港,當時土地所有權應與官田及本協同為荷蘭人所有,因此鄭成功在1662年接收後在下營區設海墘營(下營)就是為水師營,鄭成功的將軍馮錫範率領馮仕通及不知名的何、周姓等士兵開墾中營。可見下營區在明鄭時期幾乎全為明鄭軍民墾地,足證下營雖仍有「社內」地名,但已無原民社存在,原民不是漢化,即已遷移。亦由於明鄭軍民的湧入,在荷蘭時期漢人拓墾的基礎上,茅港尾天后宮在康熙年間開始繁榮,到乾隆年間達到頂峰。下營區上帝廟主祀北極玄天上帝陪祀昭明王劉國軒將軍,下營的大廟就是這間,就是由劉國軒及和其身邊部將發起設立,所以後來廟方陪祀昭明王劉國軒,主神是北極玄天大上帝,二上帝等之側,而廟產眾多,包括美崙美煥的武承恩公園。
下營街區在明鄭時期(1661-1683)為海墘營是營盤田,明鄭軍隊在此開墾,發展程度全下營區最高,入清代(1684-1895)以後,茅港尾發展超過下營里區域,直到1895年日本人來(1895-1945),下營里因地方行政中心的設置以及全下營區看開墾而蔗田茂盛,再讓下營里附近街區重回歷史舞臺。
在清代上半期(1684-1823年倒風內海陸化)茅港尾因居於海陸運交會處而成為六甲與官田的稻米和甘蔗出口港,都要靠茅港尾港,而且茅港尾是臺南府城到諸羅山(嘉義市)的官道要衝,所以清朝在派兵有倉儲、渡口、橋頭的建設使茅港尾在康熙55(1716)年當時有政府建公館,商人旅客雲集,市景熱鬧繁華,被喻為「小揚州」,天后宮香火鼎盛。
下營、中營茅港尾港等的故事為臺南產業與觀光發展的寶貴資產,市政府應知珍惜與善用。
許忠信--成功大學教授
- 學經歷: 劍橋大學經貿法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立法委員、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成功大學兼任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