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長參選人 許忠信 「台南物語」地方的故事

Make Tainan Great Again -迎向世界 重返榮耀

台南物語....

「白河故事」

平埔族原住民哆囉嘓社在荷蘭時期(1624-1661)之原居地以東山區為主,擴及白河區之白水溪與六重溪交會處附近,以前稱店仔口的地方,到明鄭時期與清代康熙與雍正年間,店仔口漢人移墾壓力增,哆囉嘓族人約在乾隆16-25(1751-1760)年間移往河東里、虎山里、仙草里(即白河水庫及白水溪上游),最後集中到仙草里白水溪上游。因此,白河里ㄧ帶,約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路口附近,舊名店仔口,從清代乾隆年間為白水溪與六重溪交匯處之山產與平地產物集散交易站。店仔口的興起,取代了後壁下茄苳的水陸要衝地位而這發展與客家人有關。
白河區客家人約有總人口之20%,依到達白河時間可概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為隨明鄭時期軍民而到白河區者。此類除客庄內張家外,大多在白河區北部,例如內角魏家、草店李家、甘宅鄭家。第二類為到達時期約在雍正年間者,即限制粵人(尤其客家人)渡臺的施琅去世後來臺者,因多同鄉甚至同宗同行,所以比較會用原鄉名為庄名,例如詔安厝、海豐厝。第三類為日本時期中期起,因要在崎內與林子內等地區作麻藥、太白粉、種樹薯做樹薯粉而需大量勞力,遂自桃竹苗客家地區引進客家勞工到內崎內、山豬陷等山區耕種。
魏家所居的內角里之得名乃是因為當地位於馬稠後聚落的北側(內底)的角頭而得名。而馬稠後庄是白河僅次於大排竹的第二早開發地,涵蓋今日內角里、草店里、甘宅里。內角國小旁營區在日本時代有養馬,但馬稠後不是因此而得名,因為清乾隆時期所繪台灣輿圖諸羅縣已有「馬稠後」地名。其得名應是因爲嘉義水上鄉的中庄在清代為飼馬之馬稠而有養馬場之老地名,而當時縣治在諸羅山(今嘉義市),由縣治看內角、草店、甘宅ㄧ帶是在馬稠之後,所以稱之為「馬稠後」。
前述店仔口約指今日白河區白河里與永安里之白河街面,為今日白河政經中心,公家機構多在此地,但店仔口在明鄭時期仍屬哆囉嘓社域,到清代道光年間,白河區的政經中心皆還在大排竹,所以,張丙在道光12年才會在大排竹與臺灣知府呂志恆官兵大戰而挫敗之。此時,店仔口還是大排竹東南方一個新興街面,之後才漸漸形成完整街面並取代大排竹之重要性。
1896年日本人雖在店仔口設憲兵屯所,1897年設店仔口辦務署,不久,因關子嶺溫泉區的開發,白河產業與觀光極盛ㄧ時,到二戰後仍為溪北地區繁華城鎮,稻米與蓮花產業領先全臺,至今全國三分之二蓮花產品仍產於白河。然而,近年年輕人需外出謀職,白河區人口數已低於日治初期。日本人來臺後過三年,舉行第一次人口普查,當時白河有28659人,之後人口持續增加,到1982年達43107人之最高點,很遺憾地到2018年7月降到28250人,已低於日治初期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最近更降到約26550人,減少速度讓人興嘆,政府應多關注!


許忠信--成功大學教授

  • 學經歷: 劍橋大學經貿法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立法委員、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成功大學兼任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
Share This:

Style Switcher

12 Predefined Color Skins Top Bar Color Layout Style Patterns for Boxed Version